2020年河南理科最高分并蒂双开,共有两个。
一个是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15班的李育君,高考总分724。
另外一个是来自固始县高中的李昊同学,高考总分724分,各科成绩分别为:语文136分、数学147分、英语147分、综合294分、听力11分。
众所周知,河南是高考大省,竞争异常激烈,能在这么多优秀又刻苦的孩子们中间冲出来,冲上榜首,可见其能力毅力之强。
事实上,李昊出身并不算优越,他的父亲是上海一家钢厂的普通工人,母亲则在固始县城打工,家里更没有多余的钱让他去上课外班。
李昊读的高中,虽然是县城最好的,但教育资源和师资资源和省会城市相比,还是有很大差距。
可以说,在学习上,他基本上只能靠自己。每天早上6点打卡学习,晚上11点打卡睡觉。可以说,李昊“除了吃饭就是学习”。
最终,他把自己送进了清华的大门。
1
今年的高考,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,那就是出现了好几个考出了极佳成绩的寒门学子。
湖南省文科第一名何润琪,同样出身于很普通的家庭。
在他读高一时,妈妈因病去世了,奶奶年龄大身体不好,嫂子要在家带3岁的侄儿,家里的开支全靠父亲和哥哥打零工维持。
他的爸爸在某工地做钢筋工,为了更好的照顾家里,他每天骑电动车往返于家和工地。一家六口人住在二层楼的老旧房子里,何润琪和父亲挤一间房。
那间房光线不好,即便白天学习也要打开灯才能看得清楚。
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,他由于没有电脑,没有手机,上不了网课,更交不了作业。
后来班主任老师发现他不交作业后家访,才得知他的家庭情况,不胜唏嘘,当即把自己的手提电脑和手机借给了他,保证他的正常上课和学习。
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何润琪却考出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。
由此可见,优越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,好的教育,好的条件,但是最终谁能在高考这场公平的竞争中获胜,还要看孩子自己是否有一颗进取的心。
对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,正如没有伞的孩子,成长的路上多了很多坎坷和障碍。
父母倾尽全力也无法给孩子一个高的起点,但孩子自身的刻苦和自律可以弥补一部分条件上的差距。
正如何润琪在发表的文章中所写的那样:
贫寒是不能阻挡成功的。
贫穷是物质上的,如果你有强大的心灵力量防止它蔓延至精神上,那么它便不可能阻挡成功。
2
记得有一期《极限挑战》节目,用一种残酷又温柔的方式,告诉了我们一个赤裸裸的事实:
极限男人帮走进学校,让参加誓师大会的高三同学们站成一排,接着,向他们抛出了残酷的6连问,对于每一问,回答“是”便前进一条线;回答“否”则原地不动。
这六个问题是:
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?你曾经是否有过一次出国经历?父母是否有能力支持你学习特长?父母是否承诺过送你出国留学?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?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?
六个问题结束后,本来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有的自信地跑到了最前面、有的依然尴尬地站在起跑线上。
你会觉得这不公平,但回望我们真实的人生,不正是如此扎心吗?父母倾尽全力,也只能做到让孩子吃的暖穿得暖,至于更好的物质条件、更多的学习上的支持,他们无能为力。
那就认命吗?当然不是!
一声起跑枪,所有的孩子一起奔向终点——体育馆。
没抵达人生终点,谁都可以去争冠军!
父母只能送你到这里,但余下的路你还可以靠自己。
没有伞的孩子,不是站在原地等雨淋,而是要更加努力,那么你中就能够找到一个避雨的屋檐。
最终的结果让人意想不到:很多跑进前20名的同学,起跑线并不是最前面的那些!
就像节目最后黄磊老师说的那样:
“赢在起跑线上。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。人生啊,一定不是场百米赛,一定是场马拉松,是个长跑。
这世上从来没有一个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。
前面那6步,在漫长的人生路上,其实就是最小最小的一毫米。”
正视差距,而后努力,唯有如此,方得甘甜。小到一个人,大到一个学校。河南的郸城一高、被称为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,都是靠着一股韧劲在江湖上留下了传说。
白岩松说: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这里涉及到的教育体制、应试教育等等东西,但是我愿意用温情去面对毛坦厂中学。我祝福这些普通的家庭。
如果没有努力奔跑,李昊可能会跟父亲一样在钢厂里打工,何润琪也可能跟着爸爸和哥哥靠体力维持着整个家庭的运转。
想到这里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祝福这些刻苦的孩子们呢?
3
今年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,因为疫情,有很长一段时间,学生是在家里上网课学习的。
恰恰是这一根网线,意外地拉平了地域与经济状况带来的教育差距。
这场考验变成了在这一根网线后,你是否足够努力,足够自律。
“疫情期间,李昊学习比较刻苦,每天早上6点打卡学习,晚上11点打卡睡觉。他很聪明,性格不急不躁,做事有章法。对于这次高考取得优异成绩,我们也不是太意外。因为学校组织的多次大型联考中,他的成绩都不错。”李昊的老师说。
何润琪的条件虽然艰苦,可他有强烈的上进心和强大的自律性。家贫给他带来的,更多的是向上的动力。
从这些高分获得者的共同经历上看,今年他们大打翻身仗的凭仗就是自律+刻苦。
这让不少家长回想起自己孩子在家上网课时的状态:
明明是上课时间,却管不住自己想再玩一会,一会儿嘴馋了起来找点零食吃,一会屁股疼起来扭几圈。
休息时间说玩10分钟手机,结果一玩就是一个小时还停不下来,眼看着时间飞逝,干着急就是不行动。
到了该交作业的时候,奋笔疾书冲刺一阵,赶工出来的作业敷衍了事,漏洞百出。
一天下来后悔莫及,开始做计划奋发图强,开始努力,等到下一次,又一样的管不住自己,又是一样的后悔,于是陷入了不自律的无限循环。
科学家将孩子的3-6岁称为“潮湿的水泥期”,意思是说孩子的85%性格、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,将7-12岁称为“正凝固的水泥期“,这一时期孩子85—90%的性格、习惯等已形成。
所以,孩童时期可塑性最强,从小培养他的自律习惯比传授知识更有益。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呢?
《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》一书指出:
“内驱力是君主、篮球巨星、商界领袖等世俗意义上取得成功的人,在已经坐拥权力、名声和财富之后,仍然能推动自己前进的东西。”
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,不要任何外界的推动,也会主动自发地追求卓越。
有自律能力的孩子一般都是有自我驱动力的,帮孩子找到内在的学习动机,是个特别关键的事情。
富有是一种财富,贫穷则是另一种更难驾驭的财富,如果贫穷孕育出了精神的强大,如果贫穷的土壤中开出自律之花,那么你更有可能收获甜美的果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