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网上的一则视频,令众网友愤怒不已。
一女人推着自行车,旁边的一个小女孩,头发散乱地去捡掉在地上的发箍。
在这个过程中,女人用自行车不断撞击女孩,还不够解气,又伸出手,对着女孩的脸,一阵掌掴。
这一下下用力的甩手,隔着屏幕,都能感觉到小女孩的疼痛。
经调查核实,视频中的女人是小女孩的亲生母亲,因女儿扰乱课堂纪律,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,被学校两次约谈而心怀气愤,于是就对女儿进行打骂。
有位网友说:一开始以为是路人,这种情况交给法律就能解决问题。最怕的是孩子的亲妈,每天对面这样的妈妈,孩子很难不受影响。
每个孩子的成长,都需要父母耐心的呵护、教育与引导,而不是用最低级的方式,对孩子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霸凌。
一次次情绪失控,会在孩子身上留下越来越深的黑洞。
★情绪失控的父母,影响孩子的性格
生活中,你是不是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一些小错误,而对孩子发泄内心的不满,以此让孩子听话,不再给你惹麻烦。
孩子吃饭慢了点,家长马上吼一句:还不快点吃,磨磨蹭蹭的在干嘛?
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被老师批评,家长不问青红皂白,就质问孩子:老师怎么不批评别人?你在学校除了惹是生非还能干什么?
孩子考试没考好,家长指着孩子鼻子就大骂:你怎么这么笨?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。
……
这些话,对于父母来说,是不是很熟悉?在对孩子不满的时候,是不是会脱口而出?
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孩子,他们会变得胆小、内向、不敢声张,做任何事情,都会看父母的脸色行事,一点小错,对他们来说就是滔天大罪,他们会不顾一切隐瞒,以此逃避父母的责骂。
成年后,会变得敏感多疑,特别害怕别人的否定与忽视,以至于卑微地成为讨好型人格。
讨好型人格最可怕的就是,这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。
伍绮诗的小说《无声告白》中,五岁的小女孩莉迪亚,因为妈妈的一次离家出走,而暗下决心,只要妈妈能回来,就对妈妈言听计从。
从此,她完全遵照父母的规划来生活,努力活出父母希望的样子,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让父母情绪稳定,这个家才能维持下去。
最后,莉迪亚完全没有了自我,在重压、痛苦和愧疚中,选择了自我毁灭。
周国平在《不想长大》中说:孩子的心灵远比我们所认为的细腻得多,敏锐得多,我们千万不能低估。
那些随意发泄的情绪,就像一把把匕首,一边刺入孩子的心灵,一边削去孩子的棱角。
就像电影《狗十三》里有句台词:
「你看,这个孩子好懂事啊!」
「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、沉默、妥协呢?」
★父母的坏情绪,是孩子一生恶梦的开始
前段时间有部叫《爱上你,治愈我》的电视剧,剧情围绕心理与精神科里的医生与病人展开,其中的案例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。
剧中有个叫玲珑的女孩,因创业失败,情绪几经崩溃,还伴有躁狂症状。
在病房里,玲珑对自己的母亲大吼,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,而妈妈非但没有一丝心疼与安慰,反而不留余地地斥责女儿的创业行为。离开时还不忘补一句:「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女儿?就让她作吧,作死她,我不管她了。」
玲珑冷静下来后,对医生说了她痛苦的童年:
小时候,她没有周末,不是在辅导班就是在兴趣班;
平时考试没有100分,在妈妈眼里就是不及格,95以上的,所有错题抄50遍,95分以下的,抄100遍。
有一次她考了83分,已经是全班最高分了,但是却遭到妈妈的一顿毒打,还跪了三小时的搓衣板。
她无法忍受妈妈的操控与打骂,最后为了躲避妈妈,自己出国深造。
但是童年留给她的伤害,让她无论走到哪里,都觉得无法快乐与安定,直到创业失败后,她彻底崩溃。
玲珑的妈妈爱她吗?应该是爱的。
但是这种爱自私又不理性。她用不容争辩,不可抗拒的权威,一次次地伤害孩子,摆布孩子,为的是让孩子的人生活成她理想的样子。
知乎上有位网友说:在易怒的父母那里,你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。只有满足他们的需求,表现出他们期望的样子,他们才反馈你关爱与赞赏;
当违背父母的意愿和期望时,他们就会对你无情批判甚至肆意打骂。
在充斥着火药味的家庭中,孩子需处处谨慎,步步惊心,生怕一不小心,点燃了父母,给自己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。
而这样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害怕、不安、自卑、孤独,会伴随孩子的一生。
★父母的好情绪,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
前两天,四川成都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接孩子放学的视频。
孩子平时考试都在班级最后一名,那天她兴高采烈地问妈妈:有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,先听哪个?
好消息是,自己进步了,考了倒数第二名,坏消息是,自己没有考及格。
小女孩嘴里含着棒棒糖,手里拿着个冰激凌。说到好消息时眼睛发光,手舞足蹈;说到坏消息时,对着妈妈作哭脸。
而一旁的妈妈,没有一句指责和不满,只是轻轻地笑着。
有位网友评论:小朋友眼睛里有闪耀的小星星,在今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都会乐观面对,不会被轻易打败,那是妈妈为她守护的。
父母的好情绪就像涓涓细流,滋养着孩子的心灵,给孩子强大的安全感和抵御一切困难的力量。
父母的脸色,就是孩子整个世界的颜色。
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从小就跟着母亲长大,他的爸爸从来没有尽过一个父亲的责任。
即便这样,他的妈妈从来没有把情绪发泄到小奥巴马身上。
奥巴马10岁时,父亲难得来看他一次,却发生了剧烈的争吵。
但是妈妈还是劝慰孩子,不该生爸爸的气,他非常爱你,只是有点固执。
妈妈的理智和平和给了奥巴马最正向的引导,虽然成长在单亲家庭,但是依然拥有最健康的婚恋观。他和米歇尔的婚姻,让人羡慕;他对孩子的呵护与陪伴,让许多父亲自愧不如。
奥巴马的成功印证了一句话:父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是给孩子人生的一笔财富。
一个成熟、快乐并人格健全的孩子,离不开父母理性平和的教育态度。
别让孩子为自己的坏情绪买单,与其对孩子面目狰狞,不如放下戾气,平复自己。
好的情绪,是给孩子最好的爱;好的情绪,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。
曾经有部电影,叫《当幸福来敲门》,男主人是一位父亲,这是一个被生活处处暴击后,依然不放弃的励志故事。
他和儿子相依为命,即便走到生活的绝境,他依然没有向儿子抱怨,没有将苦楚与辛酸发泄到孩子身上。
在父亲的守护下,孩子在快乐与幸福中长大。
对孩子来说,最好的爱,其实不是物质,也不是优渥的环境,而是父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,能发自内心地接纳与呵护孩子,给孩子最温暖的港湾。
就如几米说的:为什么风可以温柔地对树说话,而你永远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?
好的教育就是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
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是为人父母一辈子的修行,也是对孩子最好的责任。
与各位父母们共勉。